典型镇村

推荐攻略

云浮水东村:游完岭南理学第一村,好像悟了
水东村,位于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东部,地处新兴江畔。   水东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世居村民主要为程姓,是宋朝二程夫子之一程颢的后裔。作为理学大家的后裔,水东村民一直受“洛学”和“理学”文化的熏陶,历来文武双修,崇尚诗书礼仪。该村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   水东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588座,其中有明代所建庙宇1座、祖祠3座、民居163座,清代所建祖祠6座、民居415座,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古村落。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程氏大宗祠,其楹联极富理学色彩。还有理学色彩深厚的涵斋程公祠。   “青砖小瓦马头墙,灌木回廊绣阁藏。梦里水乡芳绿野,玉谪伯虎慰苏杭。”这是水东古村落的写照。群山环抱中,村前地坪上郁郁葱葱的百年大榕树;荡漾着碧波的大池塘里,倒映出村中一座座青砖瓦顶、墙体斑驳的古建筑;一堵堵错落有致、高出屋脊的奇特“凸”字形封火墙……   村中风物有四方井、青石板路等。   水东村前的地坪上有一口特殊的四方古井。水东村人姓“程”,字里有一个“口”,所以村里只能打一口四方井。这口深约10米的古井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村庄遭遇大旱,生活用水严重不足。该村水东程氏五世祖近溪公与村民合力,一连打了十多口井都没有引出水。有一天晚上,近溪公在梦中听见有人告诉他:第二天正午在村前的地坪挖地三丈就能找到水源。近溪公依照指点,最终挖出井水。   水东村里之前都是土路,一下雨就道路泥泞。于是该村先祖们建成了青石板路,将村里每户人家连通起来。以前村民娶媳妇,新郎官必须背着新娘子沿着青石板路绕村走一圈,体验将来照顾妻子的责任和养家糊口的不易。   水东村建筑风格呈现“天人合一”“理佛合一”“粤皖合一”“耕读合一”“根枝合一”等理念,其建筑模式和理念传承了程朱理学的文化渊源。   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说,广东的水乡主要有两种,海边水乡和江河交界处的水乡,而像水东村这样位于山区的水乡非常少见。古村落的建筑体制、规划布局无不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概念相吻合,而且村民对程朱理学的守望一直流传至今,非常有特点。他提出,应以“理学古村,云山水乡”的理念,将古村落打造成为“岭南理学第一村”。   目前,云浮市云城区政府正以水东生态文明村为载体,以水东理学文化展示馆为主体,建立理廉文化教育基地,并初步提炼形成了以“三崇”——“崇廉倡明、崇德倡善、崇法倡理”为内容的理廉文化理念框架。   游完水东村,好像悟到了什么……
隐藏于会展CBD中的绿意古村
从广州新中轴广州塔出发,途经琶洲会展中心区,这里现代化高楼林立,一众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坐落于此。大概20分钟车程就来到黄埔古村口,一座复古牌坊,似乎将城市喧嚣隔绝。   黄埔古村在南北两边各有一个牌坊,牌坊一带有热闹的商业,尤其是从凤浦牌坊通往古港码头方向,节假日人潮如织。而牌坊之内,一切又归于平静。   穿过黄埔古村牌坊,走过一段百米商业街,便转入村庄。踏着青石板路,在黄埔古村里穿街走巷,没几步拐个弯就能与文物相遇。难得的是,这些大多建于清末民国期间的古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得以活化:祠堂、家塾、名人故居,还有姑婆屋,或延续其固有使命,或用作村民文化活动场所,或租给文化机构等等。而那青砖砌成、花鸟饰墙的镬耳屋内,烟火袅绕已上百年。   在这些古建筑上,处处可见“治家金句”,“敦宗”“睦族”“入孝”,就如一部行走的家规、祖训,潜移默化,世代相传。据介绍,村里主要有冯、梁、胡、罗四大姓氏,出过不少官宦、商贾,鼎盛时祠堂近百座,现存19座,数量之多也是鲜有。每年三月三北帝诞,村里会组织庆祝活动,鼓乐喧天,舞龙、飘色、放爆竹,热闹的场景不亚于过年。   如果说青色是黄埔村古意之印记,那么绿色就是希望之延续,美好之向往。   徜徉黄埔古村,绿意满怀。街道两旁高大茂密的榕树,铺天席地,绿荫如盖。南城河涌两岸植满美人蕉,黄粉相间,四季常开。黄埔公园绿草如茵,红鸡蛋花、白兰、杨梅、大花紫薇等错落有致,成为村中乐园。池塘边、古建筑门前绿植更是标配。   你可能说,这绿得有点刻意?再看房前屋后,一排排各式盆栽、一处处各样园景,无不体现着村民对绿色家园最淳朴的追求。好奇的人,或许还会透过林林总总的“花语”,猜测主人的风格。   黄埔古村的历史在时间中沉淀,日久弥新,村中屹立超过110年的木棉树见证一路的变迁。   和普通的木棉一样,古树主干粗壮挺拔,而在长到一层楼高处开始生长旁枝,并继续向上生长,好像张开的巨臂,迎风招展;其中靠池塘一边的花枝则如柳树枝一般下垂。平静的水面倒映着碧绿的古树,行人依偎在塘边的石凳上,欣赏着这幅惬意的水墨画。或许,他还曾目睹,阳春三月,如火焰一般的红棉盛情绽放,池塘因此被染红,周围一切都变得热烈。   古树下,村民或闲庭信步,或乘凉休憩,或谈笑风生,不时有游人驻足欣赏。一群中年阿姨饶有兴致地边拍照边讨论着如何将古树打造成“打卡点”。   这可能是黄埔古村村民共同的课题。要合力做的不止古树网红点、庙会,还有历史文化底蕴独一无二的“黄埔”IP,潜力无限的乡村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