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雷州第一村”——邦塘村。高堂屋巷勾勒出肌理筋骨,家风祖训承袭成文脉气韵。李世民后裔数百年来在此聚族而居,营建、保护、传承。2012年,邦塘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跟随无人机的镜头从空中俯视,绿树掩映着邦塘村的百座古民居,李氏宗祠里香火不断,有形无形之间,塑造出一幅当代乡土中国图景。让文脉传承悠久的雷州古村在发展中留住“根与魂”,李志盛以守护家乡为己任,今年是他义务做邦塘村“文体协管员”第二十年。
“我们是李世民的后代!”李志盛在向外来的客人介绍时,语气淡定而自豪。
“在评选中国传统村落时,我们整理了两大箱材料来证明。”李志盛解释,安史之乱后,李氏后裔流散全国各地,其中有一支流落到江西宁都,后迁至福建莆田,再由莆田迁移到湛江东海岛。根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初年先祖李德重又从东海岛迁居于此,是为该村始祖。
“乡村民居的选址重在人文宗脉的绵延发展,只要山形水法符合兴旺之象,就可以作为居住之风水宝地。”湛江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陈志坚说,邦塘村也是如此。始祖李德重选中这块“金鲤吐珠、青蛙共喜”的回澜宝地格局,并将其改造形制,协调自然整体生态的完美。同时根据周易易数,按照北乾、南巽规划,分为南、北两村。村古民居100余座,飞檐翘角,建筑精巧,其中的浮调彩绘,线条流畅优美,形神毕。据介绍,该村最大的一座古民居拥有天井24个,房间72间。
如今,邦塘村已历经二十三世,南、北两个自然村均姓李,人口已达5000多人。站在南村村头北眺,几百亩葱郁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村边清泉涌流,古榕参天,远处还有潺潺流水,恬静悠闲,更有大片的荔枝、黄皮果树层林叠翠,果实累累。
当游人再往深入望去,便能看到清代举人、“雷州一代宗师”李韶绎题邦塘村庙的楹联:“门当秀塔垂文笔,庙拥清泉回倒澜”,以赞美其形胜。
在邦塘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廉让间”“中和”两个门楼,它是主要防御工事。“当时每天晚上7点,村民会关起闸门防土匪。”李志盛指着炮眼和抢眼,这就是当时保护巷道内村民的壁垒。
走进巷道,高墙深院,飞檐翘角,威仪十足。每户人家大门临街排列,“邦塘村是典型的双体巷,两户家宅相连依,但不能相对,为了增强邻里和善。”陈志坚著有《湛江文史系列丛书——建筑文化》一书,对湛江建筑有着系统的研究。
而最为邦塘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清代乡绅李云龙的古宅。
李云龙的家宅是邦塘村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全宅以“回”字形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72间房子。“雷州人十分讲究居宅的布局形式,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四六合院式等,力求‘四平八稳’的对称之美。”陈志坚认为,以李云龙家宅为代表的邦塘村古民居是雷州典型的古建筑。
进入李云龙家宅大门,四面高墙深院,前庭是客厅,两层弧形的门口,门顶塑“建德第”“师古”篆字,这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从客厅的小门进入上院,便是书房。客厅前面有两道门,进入第二道便进入正宅。庭院宽深,正面是厅堂,两边是厢房。
李云龙家宅正堂对面有一堵墙,便是照壁,上面雕塑着象征官府门第等级的浮雕,山墙下正面是一幅五鹤图,鹤鸟神态各异,或飞、或站、或俯、或仰、或卧,象征“五福临门”之一,山墙上面雕塑“万福攸同”四个大字。虽然现代人无从看到全貌,但仍旧感受到古时建筑的高超技艺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居民宅第不但有其结构布局的形制,还以其屋顶的类型定其风格名称。“雷州的封火山墙运用五行五星形纹装饰,是雷州古建筑最重要的内在文化。”陈志坚解释,广府的“镬耳山墙”代表了富贵吉祥,安徽的“马头墙”代表着“马上出发、马上成功、马上回来”,雷州则是利用“五行”来建造装饰封火山墙,“目的是防火灾,其内在意味着生生不息的发展”。
八卦五行,处处“有料”。邦塘村的独特,在于既保留了其原生态的自然景象,又保留了精美的建筑艺术。这里的人们企图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探究、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找出其规律,与社会道德共融,设置邻里和睦相处的生活空间,酿造和谐的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