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镇村

推荐攻略

潮州文祠李工坑村:百年古村蝶变,畲乡与凤齐飞
广东东部凤凰山深处有一古村落,举目望去,远山重叠,树木葱郁,连片的屋舍镶嵌其中,犹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园。她,就是畲族之乡——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在这片致美净土上,保留有古朴的民俗文化、有古雅的畲族歌舞、有古老的民族图腾。作为畲族人文历史保存较完好的畲族古村,李工坑村被评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东省古村落。   “这里畲风浓郁,能看到畲乡的过去和未来。”在来来往往的游客看来,在这个山中小村,畲族的人文风情、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等有迹可循,根植于血脉中的畲族记忆也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而得以保护、传承、新生,让这个文脉传承悠久的畲族古村在活态保护与发展中,留住了“根与魂”。     源起 凤凰山下畲乡绵延   从潮州古城越过韩江,一路向东北方向去,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而上,就是凤凰山李工坑村。   “畲族起源于凤凰山,早在智人时期,就有文字记载了畲族的存在。”身着畲族特有服饰的畲族文化展览馆解说员曾元钗指向不远处的山峰,“那里就是海拔1497.8米的凤凰山主峰凤凰髻,是潮州的第一高峰,也是70多万畲族同胞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李工坑村,是潮州9个畲族聚居村之一。公元1580年,畲族先辈雷承车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下金湖一带的聚居点南迁于此,开基创祖。李工坑村现有畲族人口443人,是潮州畲族村中畲族人数较多的村落。   “小时候在家中谷仓见过父亲收藏的畲族祖图,祖图年代不明,但以连环画的方式记录着类似的故事。”回忆往昔,李工坑村村支书雷克财依稀记得,祖图上描述了畲族族群的由来和发展衍生的经历与故事。   在李工坑村的文化广场,最显眼的建筑便是三层楼高的畲族文化展览馆。“我们把宗族祖祠改建成了畲族文化展览馆,把这些非常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好好保护起来。”雷克财介绍,展览馆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交互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示畲族起源、迁徙、发展等情况,呈现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了解和爱上畲族文化。   李工坑的畲民们至今仍保留着“招兵节”这个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恩神兵,就学法‘招兵’,唱畲歌,跳畲舞,向祖先献祭,请神兵天将护佑乡里,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招兵节’。”雷克财说,1993年至2019年,李工坑村已举办6次“招兵节”。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也于2007年被列入到了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我已经不会讲畲语,但祖辈口口相传中,都认自己来自潮州凤凰山。” 来自福建龙岩的雷先生说,凤凰山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次来到民族发源地并祭拜祖先,圆了他多年来的心愿。现如今,每年都有外地畲族宗亲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远道而来,寻根问祖,观光旅游。   传承 畲风韵味声声嘹亮   “蓝蓝天空绿绿山峰,山下坐落美丽乡村。清风常到清清在吹,吹透茶园香味芬飞。催醒野花摆姿含笑,生态自然庞大展开,这里就是俺的畲乡村。”天蒙蒙亮,71岁的村民雷书财唱起了畲歌,悠扬婉转的曲调,在山中缠绵回荡,唤醒了沉睡中的小山村。     潮州畲歌代表性传承人雷书财是从家里长辈那学来的畲歌。小时候,雷书财跟着乡里老人一起砍柴、烧炭,耳边听着长辈口中的畲族歌曲,这些音调也就“刻入”了他的脑海。“畲歌不仅是唱歌,也是畲族人以歌代言的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歌词和曲调,讲究的就是随意发挥。”雷书财说,由于每个人的创作方式不同,每首畲歌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曲风。   “无论出什么题,我都能对答如流。”提起畲歌,雷书财总是自信满满。唱畲歌也是李工坑村畲民们热爱的活动,或是随口对几句畲歌,或是即兴来上一段畲族广场舞,自豪地表达对畲族文化的心底“最爱”。   畲歌的特点是通过歌曲来传达畲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随着李工坑村不断硬化、美化、亮化,村民们的生活发了巨大改变,畲歌也在“与时俱进”。从之前的赞美风景为主,如今加入了更多家乡的元素,既是传唱乡村美景,也在歌颂新时代村庄的新变化。   “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文脉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这些年来,保护传承畲歌在李工坑村已形成共识。而畲歌的“创”与唱,先决条件是能说准畲语。   时至今日,虽然李工坑村人口不多,但古畲语保留得很好,村民之间交谈依然多用畲语。“大家基本都能讲畲语,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语言。”村民雷湘福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畲语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年轻人这里,更不能丢。”   由于畲语没有文字,靠的是口传心授,如今也面临后继乏人等问题。“要唱畲歌,须会讲畲语,这是目前传承工作的最大难题。”雷克财说,现在青少年多在城里上学,很多不会讲畲语或讲不标准。纵使会讲,日常生活远离畲族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也不会说,不会唱了。   面对传承难题,李工坑村开始了新的探索。村委会利用寒暑假期,聚集起村里的青少年,开办畲语、畲歌培训班,挖掘和保护畲族文化,传承这门没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继续流传畲歌的古老曲调。   巨变 千载“凤凰”飞出大山   “山中出凤凰,凤凰出山哈。”凤凰是畲族的图腾。   行走在李工坑村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凤凰的印记。无论是村道、山头多处设置的凤凰装饰品,还是修建而成的文化广场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遥遥相望,互为呼应,或是畲族女子的主要装束被称为“凤凰装”,无一不彰显着这里凤凰信仰的民族文化。   “这儿以前都是杂草,走路就是草上飞。”“这儿以前就是个污水沟,连个车都过不去。”“这儿都是垃圾堆,现在种了绿植。”雷克财拿着以前的照片,一处处讲解着村庄的变化。“多亏了工作队,帮我们把乡村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起来,同时将独特的畲族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去,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雷克财口中这支“给力”的工作队,便是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驻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帮扶工作队。   2021年7月,工作队正式进驻李工坑村,通过改善村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挖掘和保护畲族语言、歌曲、舞蹈、服装、习俗和非遗文化,把李工坑村打造为畲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在工作队帮扶下,李工坑村列入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挂牌成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源流交流点”。   “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工作队队长邓广志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在他看来,守护畲族文化的“根”与“魂”,是工作队任务的重中之重。   当前,在工作队帮扶下,李工坑村确立了“自然风光+畲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两年来,李工坑村成为了海内外人士旅游、研学、考察的目的地,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带动该村腊肉、蜂蜜、茶叶等农产品的销售,据不完全统计,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   此外,工作队落实文化赋能产业振兴计划,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打造潮州橄榄品牌,助推小橄榄摇身变成大产业。如今,文祠全镇深加工年消耗橄榄量约1.9万吨,年产值7亿元,带动文祠及周边地区橄榄全产业链农户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2.23万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员。   今年12月8日,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会暨潮州市推进凤凰山区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在李工坑村举办。“对于这个畲族古村来说,将迎来新的起点。”邓广志表示,接下来,工作队将依托李工坑村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点建立潮州凤凰山畲州文化研究中心,将李工坑村打造成海内外畲族同胞寻根问祖、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凤凰山上,畲族振兴的歌声响彻山谷,那是这片山谷的勃勃生机,也是“凤凰子女”飞出大山筑梦伟力。韩江侧畔,百年李工坑村走向新时代新征程,在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文化传承奔涌向前,乡村建设訇然作响,全面奏响民族团结和美之歌、南粤乡村振兴之曲。
惠州徐田村:领略古村风情,感受露营新体验
在惠州博罗,人文渊薮的罗浮山装下了整个岭南韵味隽永的诗章文气。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苍茫的罗浮山下,还孕育了精忠报国、大义凛然的武将精神。300年里,一座武将故里——徐田古村,肩负着罗浮山的英雄气概,与旖旎风光、浓厚人文交相呼应。   徐田古村地处罗浮山南部,村内建筑靠山而立。五经魁、四德堂、都尉第等一批古建筑反映着清代岭南古民居建筑风格特色。2013年,徐田古村入选广东省古村落。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这座三百岁的“武官村”在武将文化的延续中不断守正创新。   武将故里 武官文化百年传承 在徐田,浓厚的武将文化是岁月变迁的历史缩影,星罗棋布的古迹见证着乡村文化的历史流转。 “我们徐氏的始祖来凤公于清朝康熙末年,从五华长乐移居到博罗陈屋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徐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广权介绍说。百年来,随着徐氏家族日益壮大,“陈屋田”改名为“徐田村”。 “徐田村的徐氏家族在当时是东江流域闻名的富有家族,在300年的历史中,就出了17名武官。”徐广权介绍道。徐秋荣被封为“武略骑尉”,徐碧光任清朝按都司照磨,徐胜光任清朝千总,徐兆麟则官至都尉。 其中最为显赫的莫过于清代猛将徐兆麟,矗立村中的古建筑都尉第是由皇帝诰命而建造的徐兆麟故居。徐兆麟是道光年间的武解元授任把总,咸丰初年,徐兆麟奉两广总督叶铭琛之命率军攻打粤西的罗定红巾军;也曾作战于江苏、两湖一带。据《博罗县志》记载,骁勇善战,屡立军功的徐兆麟被皇帝赏戴蓝翎,后官至都尉。 “月光光,照地堂,三星书室育栋梁。五经魁,四德堂,先贤风范千古扬……”由一句客家童谣开头村歌《徐田》,寥寥数语间便勾勒出徐田村尚武出猛将、崇文育英才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都尉第不远处,错落有致的古建筑排列整齐,这便是五经魁和四德堂,门前两侧挂对联一副,上联是“三星在户”,下联为“五经名家”。“三星指徐英治、徐英扬、徐英佐三兄弟,‘五经’指古代易、书、诗、礼、春秋5种经书,先祖在世时以 ‘五经’‘四书’为人生座右铭,重情重义,为人谦和厚道。”徐广权说。   以武著世的徐氏先人不仅留下了“跨马安天下”的武将气概,更以重德修身、耕读传家的家训家风传承至今。 “如今,徐氏祖先的良好家风在我们村的日常生活中仍旧延续。”在徐田村妇女主任冯燕清家的院子里,外嫁来的媳妇们自发组建了好媳妇服务志愿队,并且成立了“议事小院”。每周服务队总要聚在一起商议村中大小事务,团结女性力量帮助邻里家庭和睦,把“持家之道”传播在古村的家家户户。   古村新貌 罗浮山再现“新江湖” “我的武侠梦,刚好在徐田可以实现!” 沿着徐田村蜿蜒的溪流,沿途花草繁盛,树木掩映。每到节假,远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百年到溪边郊野围炉煮茶、露营烧烤、溪水游戏,这里便是返乡创业青年打造的徐田村“新江湖”——田小野露营基地。   去年以来,随着露营这一旅行圈的“新宠”,从网红产物逐渐转变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大众方式,曾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叶伟荣与同乡两个青年,在经过市场调研后,选择了返乡创业。2022年,他们在徐田村租下闲置土地,结合“网红”经济,在郊外溪水旁打造帐篷露营基地,正式对外营业。“扎实的基础设施,更要打造差异化的服务和独有文化的标签,才是露营经济持续散发魅力的关键。”叶伟荣说。经过数月运营,很多游客通过网络平台慕名而来,徐田村的“新江湖”就此成为年轻人的假期“根据地”。 根植于本土文脉,尊重历史传承,营造文化情景。在这片古老的武将故里,年轻的产业正让古村文化焕发新活力。 自2021年,得益于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作为示范带的重点村落之一,徐田村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沿线道路铺设沥青及建设绿化带等打造“环山绿道”。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徐田村引入露营、民宿等文旅产业,打造“农业+旅游”综合体。  
广州增城高埔村:走进九龄后裔之地,感触岭南诗意乡愁
“增城只有一个高埔村,它是独一无二的。”年过古稀的张淀渊是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原文化站站长,每每谈及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高埔古村,他总感叹“这里有活着的‘历史’”。 9月4日,台风刚刚过境,让炎热的高埔村有了一丝凉意。这一天也是张淀渊定期“探村”的日子。抚摸着高埔村的百年古迹,张淀渊边走边看,时不时向旁人介绍高埔百年前的故事,“如今村里的建筑年久失修,但高埔人的诗意与烟火,从亭台楼阁的残型中仍然依稀可见。” 高埔人懂诗。相传高埔村人是唐代名宰相、大诗人张九龄的后代,旧高埔村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新高埔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诗情画意的生存土壤,加上重视诗文教化的家族渊源,使新高埔村人一边躬耕田园,一边读书进仕,过着亦耕亦读的诗意人生。 高埔人爱诗。“平芜矗起两峰齐,云净天空木叶低。”“新晴绿掩芙蓉嶂,乱石青分大小楼。”……一句句诗词不仅是高埔人才情迸发之所在,也寄托着当地老百姓对故土的情感,起承转合间诉说着鹧鸪山丘、高埔水库、石门古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里是派潭镇高埔村,有着属于张九龄后裔们的诗意乡愁。   凝练—百年高埔百年人间   古往今来,对字词的锤炼,是诗词创作之根基。 正如古诗词“吟安一个字,胜却万般情”,高埔古村的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栋古建筑,背后凝练着百年人间烟火,是高埔人开往一个又一个未来的“岁月列车”。 “高埔村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先辈们为躲避战乱,在这里寻得一隅安逸,也把张九龄传承下来的诗情画意带到这个小山村中。”高埔村乡贤张劲儿回忆着古村往昔,感叹宗族祖辈的不凡历程,“你看这道石门缝,当时就是一道抗匪防线。” 据清代《增城县志》及村中《张氏族谱》记载,新高埔村于明万历戊戍年(1598年)10月19日,由十四世祖张兰亭、张椿庭两兄弟始建,后因匪患被迫弃村迁回旧居旧高埔,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再由张梅庵、张补斋两兄弟复新重建。 摊开现存于广东省图书馆的《增城地名大全》,新高埔村包括榄树吓、塘吓,距荔城西北二十三公里。从天空俯视,新高埔村成半月形聚落。“因村民从旧高埔迁出建新村,故名新高埔,有许多张姓村民在此聚居,大家都是张九龄的后代。”张劲儿说。 作为盛唐名相之后,高埔人有着浪漫奔放的诗人气质,其中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便是清代诗人张文灼。张文灼既是一名诗人,也是清代太学博士陈维岳的丈人。因陈维岳协助朝廷匪乱有功,其两个儿子奖军功六品,张氏家族成了当地影响最大的名门望族。张文灼在高埔村中建设了许多亭台楼阁,开办讲书授学活动,传播诗词文化,并以其影响力恢复了废弃已久的派潭坪。 “古村广场有8对旗杆石,这是古代朝廷对读书人的表彰,从侧面反映了高埔人一边躬耕田园,一边读书进仕的诗意人生。高埔自古人才辈出,这是令每一个高埔人自豪的事情。”张劲儿指着高1.5米左右,宽40厘米左右的石条,脸上满是自豪。据了解,清朝以前只有科举考试取得进士的人,才有资格在家门口放置旗杆,一个进士只能放置一对,旗杆石的多少,直接表明了这个家族进士数量的多少,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介绍,新高埔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崇文重教,形成了中国典型的耕读文化,数百年来在岭南地区远近闻名,有着十分深厚的底蕴。高埔村人历来重视耕读,文风蔚然,村内处处见书院,处处闻书声,处处飘书香,这些都是高埔尊学重教历史的最好见证。“古时高埔还是有名的驿站,往来雅士络绎不绝,行商坐贾比比皆是,可以说是一个‘小盛唐’。”张劲儿说。 据资料记载,高埔村现存增城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12处,均始建于清代。按类型划分,其中有5处为坛庙祠堂、2处学堂书院、3处为其他古建筑、1处为桥涵码头、1处为宅第民居。 百年高埔有着百年人间。文风盛行的高埔村,也是一个有着顽强战斗力的红色村。据村史记载,高埔村在1939年被日寇进犯,村自卫队积极反抗,九十余人依靠“燕誉楼”这座碉楼死守,幸而保得全村百姓周全。 “惯看春风秋月,高埔几经沧桑......”抚摸着“燕誉楼”楼身仍存的“弹坑”,张劲儿突然有感而发,对着村中百年榕树,吟诗长啸,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经岁月淘洗的百年高埔村史。   纵情—文人墨客诗意纵横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在高埔村更是如此。 “作为张九龄的后人,高埔人爱看书,看诗词,希望用诗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高埔村高埔社社长张耀航一边翻开高埔村张姓族谱,一边对我说,“尤其每年大家到韶关祭祖,都会交流一些自己写的诗。这些诗词虽然不是传世佳作,但也是一种独属于张九龄后人的风雅。” 高埔人的诗意,从古村建筑可见一斑。如建于清代的书房曰园,三间四进,头进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石脚,红砖铺地。屋内更有厅、房、天井、雕梁画栋,精巧非常。“曰园屋内有一处不大的空地,两边有精雕的房柱,那就是古代文人墨客纵情诗歌之处。”张劲儿说。 当地村民介绍,在明清时期,高埔村是诗人的雅集之地,吸引了杨梅都(派潭)、崇贤乡(小楼)等地的大批诗人,村里的“涉趣园”“燕誉楼”“黎光阁”等风雅之地都是他们的流连处。在浓郁诗风的影响下,高埔村诗人辈出,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诗人,如明代有张大中、张昌华等,清代有张文灼、张凤鸣等。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在高埔古村以茶酒相聚,结庐写诗,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今天,在张氏族谱以及《增城县志》上,仍然可以看到先辈诗人们吟咏‘招贤八景’‘杨梅八景’‘高埔八景’等胜景的大量诗歌。”张耀航说。 村中最引人注目的“燕誉楼”,可谓是集高埔古建筑之大成。这栋高4层,约20米高的碉楼是防御型建筑,每层楼都凿有枪眼。楼的南面最高处书“燕誉楼”三个阳纹繁体正书,建筑背面双锅耳山墙,造型独特。“你看‘燕誉楼’,虽饱经沧桑却未有巨变,这是高埔人匠心所在。”张劲儿说。 “燕誉楼”的主人是清代诗人张文灼。当时邑人吴学思路过村中,与张文灼诗酒和唱,留下了《燕誉楼》一诗:百尺高楼倚翠微,朝来野色媚春晖;绿成围处千篁绕,清到门边一水飞。浮槛山光长侑酒,对人花萼欲香衣;月明容有吹箫客,曾向当年引凤归。 “高埔古村厚重的木门、悠长的石板路、古朴的老房子,这些是属于派潭人的共同记忆,也是高埔百姓扯不断的乡愁。先辈们的诗意文化,是烙印,也是财富,需要我们去重视去保护。”张淀渊说,“我们要各方合力让百年高埔焕发新生机,这也是我们文化站的职责。”  
潮州这条小巷里,藏着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故居
饶宗颐故居,本名“莼园”,建于民国期间,占地面积984平方米,该宅主人原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父亲饶锷先生。   解放后转让给旅泰文化侨领黄景云先生,改名为“松庐”,现为黄氏家族所有,因此外墙上的挂牌写着“下东平黄宅”。   其建筑风格是中西合壁,从外观看,主体部分和门楼围墙都是西式的,里面细节处是中式的。   早年因为饶家富有,饶锷年轻的时候喜欢游山玩水,喜爱江南园林和西洋建筑美学,在建造自家宅院的时候便把两种风格和潮汕民居的艺术特色结合在一起。   整座宅子占地面积965.81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802.83平方米,布展空间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主宅第、天啸楼、后花园。   主宅第为典型的潮州建筑,其布局及造型均带有潮州传统建筑特色,具备居住、会客、祭祀等功能。   天啸楼为两层小洋楼,糅合西洋建筑风格,当年收藏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多达十万多卷,从幼年起,饶宗颐朝夕浸泡在天啸楼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   后花园为一仿苏州园林而又带有潮州本地特色的私家园林。园林内有座北朝南的“饮光阁”与“天啸楼”相对,中间是一个开阔庭院,四周有一组精致的杂锦门与周边联系。其中还有一对饶宗颐先生青少年时期所写的对联《画中游》:“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   “莼园”是饶锷年少求学时的江南梦,而18岁的少年饶宗颐在父亲的江南梦里完成了《潮州艺文志》的编撰,这大概是对于家族传承最好的诠释方式了。 门票: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每日早上9:30至晚上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