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镇村

推荐攻略

【沉浸之旅】在唐家湾,遇见珠海的另一面
印象中的珠海,是有着一望无际海滨沙滩的现代化都市模样,高楼林立,繁华如梦。走进唐家湾,在千年古镇里,得以遇见珠海的另一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海风与繁华在这一刻悄然远去,只留下这方净土,隔绝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仿佛走入民国老时光。   一条山房路,半部近代史   车行半路,连片岭南建筑风格的房子印入眼帘,我便知道,唐家湾到了。   对古镇的探索,从山房路开始,这条路上走出过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民国首任总理唐绍仪等诸多名人。从唐绍仪故居——望慈山房起,至闻名遐迩的岭南名园——共乐园终,一条山房路,写尽了半部近代史。     共乐园曾是唐绍仪的私人花园,又称"小玲珑山馆",园内观星阁、田园别墅、石门坊、六柱亭既有西方的优雅浪漫,又有东方的淡泊清幽,如同绿野仙踪,让人不由得沉浸于这片浓重绿意之中。   穿行于绵长深幽的古巷,忽而豁然开朗,圣堂庙、文武帝殿、金花庙并列组成的唐家三庙出现在眼前。这里汇聚了岭南建筑最精华元素——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两塑(陶塑、灰塑)、一彩(彩绘),来往香客络绎不绝,我蹲坐路边赏景也赏虔诚的信仰。     古镇的建筑还留存着最原始的模样,沉淀在时光更迭中,古镇的灵魂尽显于文化特色和人文情况。百年前留学先贤开放进取、报国图强,革命先辈投身伟大事业,百年后我们缅怀纪念,在苏兆征故居、在珠海留学文化馆,感受先辈们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   三街八巷,联通古今   从古镇驱车20余分钟我们便抵达了会同古村,村子始建于清雍正十年,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岭南建筑之一。初见古村,一南一北两座碉楼,遥相呼应,一股浓郁的民国之风扑面而来。碉楼上书“云飞”“风起”,苍劲有力的字迹彰显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我站在碉楼下,仰望着那古老的建筑,试图从青砖灰瓦中解读厚重的历史与传奇。     漫步在“棋盘式”布局的三街八巷中,巷弄间泥煨鸡的香气飘散。微风夹杂雨丝拂过,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两旁的老屋,虽已斑驳,却依旧风骨犹存。村内的三座祠堂岭南风格拉满,门廊和屋脊上皆刻着精美的石雕。莫氏大宗祠、会同祠、调梅祠,不仅是宗族的根,更是文化的魂,现在分别改造成了会同村史馆、阅潮书店和电影小馆,它们见证了会同村的兴衰变迁,承载着村子的过去,也连接着新的未来。     逛完古村,继续向西南走,一座以黄色调为主体的园林式建筑——栖霞仙馆安静矗立,与它的古老外表相配的还有神秘的“闹鬼”传说,是探险试胆好去处。馆前大门紧锁,但侧面仍有小铁门开放,让人得以一窥这座西洋别墅的真面目,西洋别墅的优雅与岭南碉楼的坚韧在这里完美融合,墙壁上满是岁月痕迹,夕阳下彩色玻璃窗闪烁着斑斓的色彩。站在它面前,我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香港太古洋行买办莫咏如对原配夫人那份跨越时空的浪漫与温情,这份与古老建筑的浪漫邂逅在我心中久久回荡。   旅行小贴士: 一日游安排:唐家湾望慈山房—共乐园—唐家三庙—会同村碉楼—三街八巷—莫氏大宗祠—栖霞仙馆 特色美食:泥煨鸡、炭烤排骨、唐家湾茶果   【真乡推荐官】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涵
【自虐之旅】来罗坑吧,走一遍徒步毕业路线
与其说是罗坑闯入了我的视线,其实我才是那个闯入者。两天里,惬意又疲惫,痛苦又快乐,至今仍然恍惚得有点不真实。   这里好玩,戴上头灯,走进大岩洞,探索神奇的地下世界;   这里好看,在草原上支起帐篷,慢看“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好爽,爬上千米茶岩顶“自虐”, 完成了这段广东户外徒步的“毕业之旅”。   来罗坑吧,这里好山好水好风光,总不会让你失望。     Day 1   岩洞历险记,人类最早的“房子”?   如果说是茶岩顶和大草原吸引我到了罗坑,那大岩洞算是未经期待的惊喜。看着大片阳光从洞口豁然涌入,心似乎也随之一并敞开。     当我一步步靠近这个神秘的洞穴时,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凝望着过往。洞内地形复杂,进洞之路沿地下河蜿蜒而上,最窄的地方仅允许一人通行。随处可见琳琅满目、奇趣横生的钟乳石,如利剑高悬,如冰柱粗壮,又如瀑布倾泻。     据说,这里曾是旧时供奉和尚的场所,当地百姓也曾受其庇护,得以躲避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在此繁衍生息。   而再往前追溯,在人类建筑文明出现之前,老祖先们能找到的最好的藏身之地,就是这种天然的岩溶洞穴,可以帮他们躲避猛兽与寒冬的威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居所逐渐由天然洞穴过渡到人工洞穴,进而学会筑墙、立柱,建造地上的房子。居址环境之变不仅衍生出建筑文明,还影响到宗教、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     自诩为“牛马”的我们   总要去趟大草原吧!   不比塞外广袤,罗坑大草原藏匿于溪水环绕、山峦起伏间,自有属于岭南山水的婉约之姿。     踏上这片土地,首先就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好客。有村民告诉我们,这片草原是他们以前用来放牛的。从2015年开始,通过游客们口口相传,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逐渐成为众多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但当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接待能力,游客们常常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餐饮和住宿的尴尬。随着罗坑镇开始挖掘和推广全域旅游,村民纷纷加入到民宿、餐馆等旅游业态的开发中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面对这样的美景,谁能不心动呢?更何况,对自然的向往,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哪怕只是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做,也会觉得身心舒畅。   太阳下山后,我们找了一块比较平整的草地,搭起天幕和帐篷,眼前燃着篝火,耳旁是欢声笑语,抬头则是满天繁星。     我在想,多年前,这里的家家户户会不会也是这样?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简单的美食,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物质虽然匮乏,但是也有欢笑有泪水,有幸福有团圆,足矣。     Day 2   茶岩顶,“自虐”并快乐着   真正的“自虐”,从爬茶岩顶开始。   这条线路很难,难到以前上去的的很多人无法再下撤,只能请求救援;   这条线路也很美,有怪石嶙峋、树高林深、高山草甸,美到就算再难,也无法抵挡人们攀登的脚步。   你且看,那满山的野茶树。千百年间,它们经历了无数风雨,树皮早已变得粗糙而斑驳,但依然枝繁叶茂、年年吐绿。     一位上山采茶的阿叔,身形矫健,走得飞快。他告诉我们,罗坑镇有13个瑶族村,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平日里靠采茶狩猎等辛苦活来维持生活。   有瑶就有茶,对于“靠山吃山”的瑶胞来说,几乎每人都在脑海中都有一幅“藏宝图”。他们可以在完全没有道路的密林中走出一条条隐秘的路线,准确地找到野茶树的所在地。   阿叔笑着告诉我们:“以前的路更难走哟!”茶树长在泥土浅薄的石头缝里,或在悬崖峭壁上,采茶青时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悬崖。而每逢采茶季,天还没亮,他的祖辈就一头扎进深山,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茶,直至把能满足一家人温饱的鲜叶都满满当当地装进背篓,才肯下山去。   这就是讨生活。天天如是,年年如是,代代亦如是。也正是这样的传承,才造就了罗坑茶的闻名遐迩。     你再看,那形状奇特、错落有致、险峻峭立的砂岩峰林。千万年的风化、雨淋、侵蚀,让它们呈现出一种原始而粗犷的美,每一处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想象。   我们在石缝中穿行、拍照,时而胆战心惊,时而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这广东 “小张家界” 的美誉,茶岩顶确实当之无愧。   还有,那高山草甸,随着季节变化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春夏绿,秋天黄,冬雪白,足以让人心驰神往。可惜云锦杜鹃花季已过,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在此高海拔的冷峻之地,它们绽放出的纯净的白、明媚的黄与淡雅的粉。   虽有美景相伴,但爬这么高、这么险的山,真的好难。   到底什么时候才到顶?小伙伴总会说,快了,快了,越来越近了。   我问了无数遍,他们也回答了无数遍。   终于,爬了8个小时之后,我们真的爬上了茶岩顶了!     那一个瞬间,胸口随着嘴巴大口呼吸而起起伏伏,极目远眺,连绵的远山,静谧的草原,缥缈的云海尽收眼底。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藏,微风轻拂过我脸上,真心希望它们能够永远留存于世。     后记   回到大城市之后,肉身的劳顿困乏让人难受无比。   为什么要“自虐”?我想,因为山就在那里。   大山无言、沉默,引领着人们不断前进。   每一次登上山顶,都会让我更明白:我们征服的不是山,是自我。一次次对自己体力与意志力的挑战,为我面对以后的生活,积攒了更多回忆和勇气。   正如疼痛之后是快乐,“自虐”之后是自洽。我相信,这般体验,不止罗坑,不止茶岩顶。     罗坑两日游游玩建议   路线:罗坑镇-罗坑大岩洞-罗坑大草原-茶岩顶   交通:乘坐高铁或自驾   美食:胡须鸡、山水豆腐、铁盏糍、罗坑红茶、番薯干等   小贴士:不推荐自己进大岩洞,建议结伴而行。大草原可自带或租赁帐篷,价格根据帐篷大小和配套设施而定。登茶岩顶全程约7-8小时,建议早上九点前开始出发,可自驾到山下,也可联系当地车接送,费用20元/人。   【真乡推荐官】南方农村报记者 欧晓嫦 【视频作者】吴文华
【豪横之旅】客家“香格里拉”,“豪宅”遍地
“豪宅”众多的梅州大埔,真的很低调。这里,有客家人的“鸟巢”“水立方”,也有西式外表、中式灵魂的“小洋楼”。这座粤东小县城,就像一本客家古建筑的图鉴,每一页都充满故事,等待人们去翻阅、去品味。     抵达梅州大埔时微雨,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泥土芬芳。行程首站,先去了藏在湖寮镇中心地段的泰安楼,也是何超琼母亲蓝琼缨的祖屋。   从售票处无法瞥见分毫,拐角后才有幸得见全貌。“豪宅”大气恢弘、四方端正,就连镶嵌在石墙上的门楼,也让人不禁心生敬畏。200多年前,蓝氏祖先做生意发家,回乡斥巨资兴建泰安楼,如今被当地人称为“客家水立方”。     伴随沉重的开门声,踏入泰安楼时,验票员紧忙打断了与居民的闲聊。本想介入聊聊这幢“豪宅”的故事,但无奈听不懂客家话,只好作罢。   再往里走,一层右边还有人居住,楼内生活气息犹存,有衣衫正晾晒,也有十数只小猫在打盹。沿着木板楼梯往上走,轻微嘎吱声作响,随后能看清房间相对、走廊相接,加之高挂的红灯笼、门前张贴的对联,家族成员从四面八方归来围坐过节的热闹场景浮于眼前。     游览离去时,不禁想,蓝少垣若看到今日的泰安楼留存完好,他一定欣慰,当初保护家族的建房初衷得以实现,蓝氏后人也在百年风云中遍布海内外。   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时,我开始寻思:梅州大埔的“豪宅”为何这么多?或许是因战乱,客家人从中原一路南迁落户粤东。梅州大埔这一偏僻山间成了最好的“庇护所”,而功成名就后回乡建房,也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传统。     茶阳镇有邹鲁,西河镇有张弼士,而百侯古镇的名人要数上几天几夜。据说,仅仅是明清两代,百侯古镇就孕育出了翰林学士5人、进士23人、134人文武举人。   行程第二站,到了百侯古镇。踏入古镇的那一刻,仿佛进入了一个时光隧道。“豪宅”风格各异,传统客家风、欧式洋楼风、东南亚异域风,都在此汇聚。     通议大夫第是官宦的故居,门前两个高挂的灯笼也显示着屋主的身份——清乾隆时期任陕西按察使的杨缵绪,传统的九厅十八井官厅式彰显着昔日的威严与气派。相比官宦,富商修建的“豪宅”更大胆。海源楼屋主下南洋捞到第一桶金,大概是领略过南洋风情、见识到西方建筑的大气,将客家走马楼、西方教堂糅合,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   站在各座“豪宅”前,就像站在各位屋主前。一砖一瓦就是历史的回声,诉说着他们备战科考的拼搏、远渡重洋的勇气以及对家乡的眷恋与深情。     更别论,漫游古镇这一路的烟火气,将人拉回记忆中的乡村。沿途有农房,房前屋后也保有农田,散养的鸡鸭偶尔穿行而过。见到村民敞开家门,碰巧对上眼,借由蹩脚的客家话,还能讨杯茶慢慢“食”,感受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淳朴。   步入客家人的世界,就闯入了别具一格的桃源。人们用最真诚的待客之道,诠释着家的温暖。大东镇联丰花萼楼,也是一座“豪宅”。它因得意外之财兴建、为乡亲父老聚居地,被称为“广东第一土圆楼”“客家鸟巢”。     这座“豪宅”宛如一座巨大城堡,坚固而雄伟,远处山峦在云雾缭绕下,若隐若现。走近些,只见深黄色的夯土墙已凹凸不平,最上方还有些黢黑,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细妹儿,食笋粄莫?”大门内两侧各有一名村妇,售卖当地土特产,有笋粄、柚子、糍粑等,她们见人就会热情招揽。若你委婉拒绝,她们也不会生气,当你返回大门处时,依旧会喊你一声“细妹儿”。   遥想400多年前,花萼楼内人丁兴旺,虽户户家境清贫,但相信也定是“一家有客,全楼相迎”,要为客人奉上最精致、最费心力制作的梅菜、娘酒。     如今,花萼楼依然静静矗立在那,看着游客来来往往,感受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看到一位老人坐在门口,微笑看过往人群,仿佛在回忆着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时光。   附梅州大埔两日游行程路线 Day1:抵达梅州大埔→泰安楼→西湖公园→大埔小吃文化城 Day2:百侯古镇→坪山梯田→花萼楼→返程回广深   【真乡推荐官】南方农村报记者 伍咏言
【海市蜃楼之旅】去惠来,穿越时空的海岸线
9月难得天晴那几日,我和朋友萌生了去惠来看海的念头。   出发前,我们已经在脑海中构建出了能够在惠来看到的景色:   汹涌的海浪、充满历史感的古城、成片的风车、高耸的灯塔,甚至还有可能邂逅一片奇妙的海市蜃楼……   但直到我们真正抵达惠来才发现,我们在脑海里预设的景象有多么地词穷。   01/喜鹊的尾巴   作为一个内陆孩子,大海对我来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因此,到达惠来的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客鸟尾。     当地人说,这里之所以叫“客鸟尾”,是因为石笋区状似翘起的喜鹊尾翼,而在潮汕,喜鹊又被称为“客鸟”。   站在喜鹊的尾巴上,那些脑海里的景观一一遇见——   千奇百怪的岩石、一望无际的海岸线、不断拍打着礁石的海浪……     一想到这里的岩石历经了万千年时光的雕琢,我就忍不住为这片海域鼓掌。   如果大海能听到我的心声,那他一定能听到最响亮的两个字:牛逼!   02/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   离开喜鹊的尾巴,穿过一个个海边的渔村,我们抵达了本次旅行的第二站——靖海古城。     正午时分抵达,太阳晒得头顶生疼。   但本地人在北城门外寻了一个纳凉的好去处。   一群老人在北城门外的榕树下闲聊,阳光透过树叶形成斑驳的光影,在他们脸上跳跃。     我抬头看向他们身后的榕树,树冠很大,根须深深扎入城墙,像一位老神在在的长者,静静地守护着靖海古城几百年来的安宁。   “靖海”,意为“平息寇惠、安定海疆”。大约500年前,这里“村落乡民苦于海寇”,朝廷下旨,开始修建城墙。     于是,从明朝开始,这里就被赋予了“抗击倭寇”的使命,到近代又有了“未有惠来县,先有靖海城”的说法。   顺着城墙的方向,约600米,就走到了尽头。这里的砖石有的已经脱落了外皮,斑驳地和青苔一起构成了一座座城门。     500年前,这里或许也有士兵在榕树底下乘凉,他们在古城内来去匆匆,只为守护自己的家国。   时光流转,几百年后的今天,古城已不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变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温暖的民居,修缮精美的祠堂,香味弥漫整条小巷的惠来小吃……   平平无奇的日常烟火,在古老的砖石前,充满了震慑人心的诗意。   03/靖海,不止古城   深入靖海,则是让自己和历史更近。   从靖海古城出发,我们驾车南下,来到了营盘头。这里又叫做“靖海南炮台”,始建于明朝初期,后在清朝被重建。根据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出巡靖海门外炮台前,销毁潮州解送到省城的鸦片烟土2万余斤。   这里,比靖海古城更贴近大海。     或许是因为周边有风景更优美的海滩,我们独享了这片风景。然而,在一旁的林则徐雕像前,我们仍然发现了一束刚摆放不久的鲜花。     ——看,即使是“小众”景点,但仍然有人记得这里有过英雄的出现。   站在南炮台向西远眺,石碑山灯塔是除了风车以外最高的建筑。灯塔立在望海的山坡上,足足有68米高。     石碑山灯塔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那时,东南沿海一带海底地形比较复杂,许多外来船只不熟悉水道,很容易触礁,因此,石碑山灯塔在那一段航道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亚洲第一灯塔”的名称由此而来。   灯塔的周围,是一台台正随着海风转动的风车。不远处,是运输海底石油的“彩虹桥”。     我感慨的,并不是这种浩大的、连片的场景。   而是新老交替之后,旧的光芒依旧闪耀,新的技术仍在前行。   04/澳角炮台与海市蜃楼   从石碑山灯塔向西走,我们终于赶在夕阳前抵达了此次惠来之旅的最后一站——澳角炮台。   这座康熙年间的建筑,即使经历过抗日战争,也依旧静静矗立在海边高地上,虽然岁月侵蚀,但依然坚固。     1938年,日本侵略者军舰在神泉海面外围向澳角炮台开炮,炮台被炸出两个洞口,如今只保留了一洞,另一洞则被修复成了拱门。可以说,澳角炮台是当年日寇侵华的铁证。   我们步入细看,却被上锁的铁门挡住去路,只好在炮台周围绕场一周,通过抚摸粗糙的石壁来感受当初峥嵘的岁月。   时间慢慢流逝,太阳从海平面缓缓落下。   渔船仍在不停靠岸,海鸥在空中伺机而动。     顺着炮台旁边的小路,我们来到了澳角市场,在澳角灯塔的尽头为自己找了一处看夕阳的好地方。     “好可惜,这次没有看到海市蜃楼。”耳边传来朋友遗憾的声音。   ——我这才想起,我们此行目的之一就是看海市蜃楼。   “不过没关系啦,海市蜃楼也不是我们说看就能看的!”没等我回话,她已经逻辑自洽。   对啊,这次看不到,那就下次、下下次再看。   ——再说了,我们在靖海古城、南炮台、石碑山灯塔、澳角炮台因游历而产生的联想与画面,又何尝不是一种“海市蜃楼”?   附惠来两日游行程路线   Day1:🌊乙屿头➡️客鸟尾➡️靖海古城🏯➡️营盘头(南炮台)➡️住资深村🏡   Day2:🌊海口达➡️石碑山灯塔💡➡️金狮嘴喉观海平台🌅➡️澳角炮台➡️到隆江吃一碗猪脚饭🍲,返程。   【真乡推荐官】南方农村报记者 严秋璠 王绮璇